橡膠,天然橡膠,原產于南美亞馬遜河流域,因美國化學家在實驗時偶然發明了橡膠的硫化方法,天然橡膠從此成為了一種正式的工業原料,與許多行業發展有了聯系,因天然橡膠的特性和功能故而引入了汽車行業,成為了充氣輪胎的原材料之一,使得天然橡膠產業大力發展,因人為因素讓橡膠樹的種子流入世界各地,從而使得天然橡膠的種植與生產在世界各地廣泛分布,現如今,整個東南亞地區的天然香蕉種植和生產占據了世界總額的很大一部分,對國際天然橡膠的供給形成實際的壟斷并左右著國際膠價,是國際天然橡膠市場上名副其實的霸主。
橡膠,作為輪胎的原材料之一,所占的比例不足其中的一半。天然橡膠、丁苯橡膠、順丁橡膠三大膠種作為輪胎生產的重要橡膠原料。除此以外,在橡膠內添加化學物品可使橡膠具備所需要的特性。
常見的添加物有強化劑、硫化劑、硫化加速劑、硫化減速劑、粘性劑、抗衰老(老化)劑等。其中的強化劑和硫化劑具有特殊的功能,橡膠添加上強化劑之后,密度會增加幾倍,從而大大增加了橡膠的耐磨性。
經過硫化的橡膠,使橡膠的塑性改變成橡膠的彈性,因為輪胎的每一個部位受力和作用不同,所需要不同性能的橡膠,從而各種添加劑就能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
而在輪胎中,骨架材料約占全輪胎重量的10%~15%,它承受輪胎的負荷,經受行駛過程中周期性應力和變形的作用,是輪胎工業的主要原材料之一。
我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輪胎生產國和出口國,天然橡膠原材料主要依賴于進口,作為東南亞天然橡膠生產和出口最大的國家泰國,橡膠產業在泰國有著“黃金農業”的美稱,橡膠年產量約350萬噸,占世界天然橡膠總量的31%,其中92%的橡膠都用于出口,光是橡膠每年出口創匯就達74億美元。
東南亞一帶因得天獨厚的地理因素,橡膠產業占比居多,每年我國進口的橡膠原材料大都來自于東南亞國家,通過海運、陸運方式輸送入我國境內,刺激我國輪胎行業的發展。
輪胎制作工藝流程
輪胎的生產總共有6個過程,才能保證輪胎已經成型且能出廠使用。這六道工序分別是密煉工序、膠部件準備工序、輪胎成型工序、硫化工序、最終檢驗工序以及最后一道工序輪胎測試,在設計新的輪胎規格過程中,大量的輪胎測試是必須的,這樣才能確保輪胎性能達到政府以及配套廠的要求。這伴隨著監控輪胎的質量,而用于測試輪胎的機器是“里程試驗”,通常做的實驗有高速實驗和耐久試驗,當輪胎達到標準且經過實驗驗證之后符合規格才能出廠供汽車使用。
一條新輪胎多長時間的磨損后就存在隱患了?
輪胎都有一個使用里程,這個里程范圍為6~10萬公里,或者年限在3~5年間,當一條輪胎破損超過了5處就要提前更換新輪胎,防止安全隱患的發生。
當輪胎出現哪些情況不宜繼續使用?
1,多次補胎:輪胎補胎次數過多會使輪胎各方面性能降低,出于安全考慮建議更換一條新輪胎,損傷過多的輪胎即使補得很好,仍然會增加危險出現的幾率。
2,磨損嚴重:輪胎磨損至磨損極限標志時必須被停止使用(即胎面花紋深度低于1.6毫米)。
3,胎壁被扎:胎面被扎經過修補后輪胎依舊能使用,只要被扎的地方不漏氣,但胎壁被扎后就要考慮更換新輪胎了,因為胎壁處鋼絲強度很弱,幾乎無法修補。
4,起包變形:輪胎出現起包變形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如果發現輪胎上有變形的情況,最好第一時間去專業維修點進行檢查處理。
當一條輪胎出現上述狀況時,就表明輪胎本身的“健康”已經存在隱患了,這樣的狀況下選擇修補輪胎,抱著不會報廢的心態使用受損的輪胎,是相當危險的一件事,也許僅僅一個外物刺激或者一個小小的失誤,就會出現爆胎、側滑等危險事故。
有句老話講“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但輪胎多次補胎后千萬別硬撐,該換就得換了。
輪胎靠什么制動?當然是胎面花紋了,若是輪胎磨損的連花紋都快看不清了還怎么制動。及時查看輪胎健康狀況,出現安全隱患及時處理,該修補的修補,該更換得更換。